1993年,李元哲等运用热力学、传热学和建筑采光的基本理论,建立了日光温室微气候数学模型,模拟分析了日光温室室内环境参数的动态过程和分布规律,以及不同太阳辐射、不同围护结构和不同保温覆盖对其参数的影响,为日光温室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2003年,童莉对无植物带湿帘机械通风的华北型连栋塑料温室建立了三维、稳态的CFD模型,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,讨论了入口风速和湿帘高度对温室可控距离的影响。2003年李永欣川研究了Venl。型温室自然通风,在试验测试的基础上采用CFD方法对Venlo型温室自然通风降温进行数值模拟。模拟结果表明:室外风压作用是室内外空气交换和室内空气流动的主要驱动力;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的驱动作用有限,温室通风量、窗口流速和室内空气流速都与室外风速成正比。研究还发现与迎风面开窗和背风面开窗通风方式相比,Venlo型温室采用联合开窗通风方式的通风量和窗口流速较高。
2004年,赵子征等发现,即使是在室外光照非常强烈,温度偏高的夏季,如果温室内作物达到一定的叶面积指数,依靠作物的蒸腾作用和自然通风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内的温度,并增加空气湿度,接近或者达到作物生长所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。
2007年,董瑞对新疆沙荒地区沙质墙体温室的墙体传热性能做了测试和CFD模拟分析,建立了对于确定墙体厚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二维温度场模型。2007年,伶国红等建立了运用于晴天温室内二维非稳态温度场的计算模型,模拟计算出晴天温室内空气温度随外界气候条件而变化的情况,得到的室温及土壤温度与实测值较为吻合,误差仅1℃内。200年,陈教料等运用CFD方法对温室热风供热条件下三维温度场分布进行了计算,模型考虑了热辐射及热风热源等因素,利用PSIO算法中的有限体积法以及标准k-e湍流方程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。
2009年,贾蕾对冬春交替时节日光温室的自然通风进行了研究,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数值模拟,得到了地温季节自然通风日光温室内部的热环境分布,并对风口位置做了相应优化。2009年,程秀花等以空置的Venl。型二连栋玻璃温室作为研究对象,运用CFD数值方法研究室内的温度时空分布规律,研究得到室内空气温度在空间呈梯度分布,纵向分布属南北两侧偏高,横向则呈东侧温度高于西侧,作物区温度则比较一致。
2010年,吴飞青等以位于浙江的大型Venlo型玻璃温室作为对象,实测夏季机械通风条件下温室内的温度和气流速度,并将太阳辐射、热辐射和作物等因素纳入考虑,建立了CFD模型,运用SIMPLE算法中的有限体积法和标准k一C湍流模型,对室内空气流场和温度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。2012年,孟凡英等对温室内部空气流场在不同通风布局的情况下进行了CFD模拟,两侧开有侧窗时温室内部的空气混合不均匀,下部还存在较大速度的气流,会对温室内作物造成伤害;一侧开侧窗、顶棚开天窗时温室右端气流几乎不具有速度,作物高度处的平均风速过小,无法及时更新室内的气体,不利于作物的生长;两侧均开侧窗、棚顶有天窗时温室内空气混合均匀,作物高度处的气流速度合适,具有较为理想的通风效果。http://www.zhpct.com